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版权案例 > 不要一味打击“山寨”非遗

不要一味打击“山寨”非遗


时间:2013-5-27 14:05:00  来源:原创  作者: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是对某一群体和某一地域范围内的特定现象的演绎,在该范围内有普及和使用的公有性,因此产生了大量以模仿为主、从开始的模仿行为发展创新的“山寨”行为。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化界定成为当下讨论的重点。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著作权法保护多年来经常被业界热议。笔者认为:一方面,对于通过“山寨”行为创作出模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具有独创性表达的作品应予以著作权保护,可对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之间的独创性部分以确定“山寨”作品是否侵权;另一方面,对于不被著作权法限制的模仿他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创意的“山寨”行为可开放道路。

这样做的理由在于:一方面,可保护创造者的智力劳动成果,使之就自己智力创造的部分获益,从而激励更多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行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和表现上多样化;另一方面,可对创意不予保护,以此允许更多的人利用好的创意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可见,现有《著作权法》保护下的合法“山寨”行为,一方面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和传播,另一方面能使兼具创作人和传播人身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者受益。

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是公共的和共有的。只有当其形成作品时才能进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对于以模仿开始的“山寨”行为应加以分析对待,毕竟有些“山寨”非遗对文化形式、文化活动等有传承意义,但是当“山寨”进入营利的恶意竞争时,则必须打击。

——郑璇玉 王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著作权法保护与山寨行为解析》,原载于《中国民间文艺权益保护》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

现在评论本文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输入框即可显示验证码
相关推荐
不要一味打击“山寨”非遗
民政部关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成立登记的批复
和佳股份购著作权资产 布局医疗信息化领域
90后小伙经营私服网游狂赚96万 涉侵犯著作权获刑
5月8日,称创意图片被擅用 起诉主张著作权
《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资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山东东营一玩家被判侵犯著作权罪
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17.2件 著作权案中90%与网络有关
数字版权:想说爱你不容易
计算机中文字库著作权纠纷案【详情】
热门排行榜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常见问... 448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样本 4084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流程 305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2371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224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优惠政策 1515
免征小型微型企业免征软件著... 1286
华昌达(300278):强势上涨过程... 941
双软企业优惠政策 731
明星大亨获得2011年软件著作... 659
热门认证
$topcopylist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中国版权在线-软件著作权登记代理
网站备案:京ICP备09084542号北京久源博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