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一夜之间从正厅级沦为阶下囚,这不仅意味着他官运沉底,其人生也就此改写。一个普通民警,是靠什么路径,快速走上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岗位?随着文强案即将开庭,这个问题再度为人关注。连续几日,记者经多方采访,基本弄清其升迁的几个关键节点。首先来看一下张文彬的个人简历:
张文彬,男,汉族,1934年8月生,重庆市人,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1954年11月入党,1951年5月参加工作,曾在巴县木洞区税务所当征收员、办事员、副所长。1956年2月任巴县税务局秘书股长、副局长(其间:1956年7月在财政部西安财干学校学习一年)1957年8月任巴县税务局副局长、财政局副局长、局长,1962年7月任巴县人委会财会政科科长,县革委财贸组副组长,县委财贸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78年12月任巴县县委副书记,1981年3月任县委书记,1986年3月任重庆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5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88年6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1988年9月任市委常委、副市长,1991年4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1992年4月负责市委常务工作,1993年6月至1997年6月担任重庆市政协主席。
1972年1月,16岁刚过的文强下放农村,成为一名知识青年。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考进位于泸州的四川省公安学校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巴县公安局秘书股,不久后被提拔为预审股长。
文强初入仕途应该说是遇到了伯乐,这位伯乐就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张文彬。张文彬是土生土长的巴县人,在干部任用上不搞论资排辈,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也是文强当年能够超常规提拔的重要原因。
1983年“严打”时,文强进入张文彬的视野,并给这位县委书记留下“聪明、勤勉、肯钻研”印象。此后,张在多种场合夸奖文强“此人不错”。
很快,文强“戴帽”当选为公安局团委书记,1984年1月被破格提拔为县公安局副局长,一个月后的县党代会上当选县委候补委员,半年后又被任命为县政法委副书记。
记者在采访原巴县公安局一位中层领导时,这位退休老者回忆:“我是1984年从藏区调回来的,当时文强虽说是副局长,但已不在局里工作,被抽到长生桥镇去搞小城镇建设去了。”
长生桥是离巴县县城鱼洞镇30多公里的一个城镇,1984年,经四川省和重庆市两级政府批准,成为巴县首个小集镇建设的试点,刚获提拔的文强被派往建设指挥部锻炼。
翌年8月,文强被增补为县委副书记,直接跨过县委委员、县委常委两级阶梯,完成仕途上的三级跳,其时他离30岁还差4个月。
仅过了8个月,张文彬调任重庆市财办主任。巴南区一位老干部告诉记者,此后的6年多里,文强的仕途在县委副书记的这个泊位“搁浅”,一度兼任县精神文明委员会主任,或许这与他资历过浅、举止张扬、说话太冲不无关系。
年轻得志的文强,连续三届原地踏步担任县委副书记。1988年5月,对文强欣赏有加的张文彬当选重庆市委组织部长,不久又出任副市长,再后来又获任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到了1992年4月成为负责市委常务工作的副书记。1992年10月,文强调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记者多方求证,均认为文强此次进城与张文彬的帮助密不可分。
当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被“双规”之后,原全国人大代表、82岁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雷亨顺不无感叹地说,“文强的问题历届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反映很多,为什么动不了?”并非没人动文强,这十几年文强的职务“动”了好几次:从副处级的县委副书记,一路“动迁”升到了正厅级的直辖市常务副局长。
2001年是文强人生的高峰。“共和国第一刑事大案” 张君案在重庆的破获,不仅让文强摆脱了因王平事件的危机,还成为他仕途的推动力。2001年,文强升为一级警监,正厅级侦察员,此后不久,升任常务副局长,成为二把手,搞科技出身、曾被评价为“太老实”的王华刚成为三把手。据说,新任的公安局局长朱明国曾就这个人选安排咨询原来的老领导,得到的回答是:“用文强的才干,用王华刚的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