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兰州新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多个电视频道进行了转播。我市各界市民也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收看了新闻发布会的直播。收看过程中,许多市民欢欣鼓舞。走进我市的不同街道社区,对新区升级为“国家级”的讨论声不绝于耳,点开本地的一些论坛网页,对新区的期待也尽入眼帘。本报记者通过多种方式随机采访了各位市民,听取了来自各界的说法。
社区居民对新区发展满怀期待
“多好啊,现在咱们兰州也有属于自己的新区了!我想那一定是一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新城市,我真期待去新区走一走,看一看。”家住临夏路街道的刘玉梅充满热情的对记者说道。不仅仅刘玉梅,很多市民从2010年开始就一直关注着“兰州新区”这片沃土。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报道中,一座新型、年轻的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断被“刷新”。对此家住安宁的吴夏青也有话要说,他告诉记者:“我一直很关注兰州新区的‘一举一动’,得知兰州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时激动了好久!”在爱好摄影的市民钱月明电脑中保存了很多张他拍摄的新区照片,他告诉记者由于工作的原因,他需要常常前往新区,而这也为他关注新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他告诉记者“从前年开始,我每次去新区都要带上自己的相机,用镜头和图片记录下新区的发展,看着他向一个孩子般茁壮的成长,再看着自己的这些照片中新区一天天的变化,我的心里真的特别开心。”在某公司工作的白领小李告诉记者,现在新区致力于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相信区位优势能给兰州带来更大的发展前景,而他也对这一切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村民变“市民”新区居民心雀跃
在兰州新区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得到实惠最大的莫过于距其最近的中川镇和秦川镇的居民们。从大山里搬迁到平川上,从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中川镇红玉村村民即将从农民变为兰州新区的第一代市民。从没水没电到红墙白瓦,村支书马国仁对现在生活的变化感慨万分,“过不了多久,村民们就要住进高标准建设的楼房,从‘村民’成为‘市民’,不仅仅是身份的转换,最主要的还是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
“我们几辈子人都没住上过楼房,想想现在我们全家都要住进高楼里了,一开水龙头家里就有自来水,冬天也不用再填炕架炉子,美得很呢!”中川镇方家坡村72岁的胡兰虎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道。不仅仅是居民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充满了希望,新区的年轻人更是对此满怀信心。“以前总在外面给别人打工,现在好了,新区的建设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自己家附近就能找到如意的好工作,不仅工资高还能天天回家,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是自己的新家园,想到这里,我们更是充满了干劲。”在新区工作的本地年轻人陈平平对记者说道。
更多人把发展目光瞄准新区
众所周知,按照功能定位,新区将着力打造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而且新区对于各入驻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十分可观。这让不少已经入驻了新区的高新企业坚定了在新区投资、发展、壮大的信心。在新区向日葵产业园,甘肃敬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一期6亿元工程结束后,再投入12.7亿元完成二期工程。甘肃敬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副总经理刘俊翔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借助兰州新区的国家级定位,打造一个高端的技术产业。我们选择在兰州新区落户是因为新区在交通物流业上在将来会非常便捷;其次,我们在兰州新区的项目会得到相关优惠,使得企业会直接受益,我相信在兰州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的企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力争成为国内葵花行业的领军企业。”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后,将一如既往,以更加开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好政策好机会,让新区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在记者采访中,很多的年轻人对此更是寄予厚望都打算投身其中大展拳脚。“现在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希望能在新区找到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为新区的发展做一份贡献。”兰州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郑宇光对记者说道。记者了解到,还有很多高校的毕业生都和郑宇光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都希望能把自己的热情和所学投入到新区的建设之中,和新区一同成长,在成长中磨砺自己,为新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