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周动态 > 美国新媒体版权腥风血雨:谷歌数字图书馆样本

美国新媒体版权腥风血雨:谷歌数字图书馆样本


时间:2012-3-28 23:30:37  来源:原创  作者:

一出电影《让子弹飞》的现实翻版正在热闹上演。

  3月28日,针对轰轰烈烈的“百度文库门”事件,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称,“如果管不好百度文库,就关掉该产品。”此后两天,百度火速删除违规文档,并悄然上线版权合作平台,推出销售分成、广告分成两种合作模式。

  这是中国市值最大互联网公司百度,在面对数次版权纠纷时最为积极的一次回应。

  此次的叫战方也相当聪明:三个月前,姜文以刷新华语电影票房最快过亿纪录的速度讲述了一个“善用力量”的故事;三个月后,他们中几位最有号召力的作家选择了一个特殊日子,以他们最擅长的方式——文字,在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江湖,发出了檄文。

  事情似乎暂告一段落。不过,在对数字版权解决方案的追问中,一个有趣问题是,在数字音乐、数字影视和数字图书这三大领域,互联网产业在一次次创新与逐利冲动下屡屡触及却始终绕不过去的“版权”问题,其在互联网更发达的美国掀起过什么样的腥风血雨?大洋彼岸又曾上演过或正在上演什么样的大戏?

  Napster的幽灵

  要说到美国的数字版权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

  这个人物在风靡一时的电影《社交网络》中也曾出现,他帮助马克走过了创业初期至关重要的几步,后来因吸毒而锒铛入狱。他的名字叫肖恩·帕克,是美国免费在线音乐服务Napster的创始人之一,而正是这个利用了P2P技术的音乐共享项目,在美国数字音乐版权史上捣腾出了一场大革命。

  Napster是P2P软件成功进入人类生活的一个标志。1998年,为解决室友如何在网上找到音乐这一问题,波士顿大学一年级新生肖恩·范宁编写了一个简单程序。该程序能搜索音乐文件并提供检索,把所有音乐文件地址存放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中,以让使用者能方便过滤上百的地址,找到自己需要的MP3。

  次年6月,范宁与商业伙伴肖恩·帕克正式发布Napster。这一可以把音乐作品从CD转化成MP3格式,同时提供平台供用户上传、检索和下载作品的服务,说起来和百度文库还真有点像。

  它使用户非常方便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MP3;也使音乐爱好者相对容易下载一些较能获得的歌曲,如老歌、未发行的录音等;同时,有些用户认为他们有理由下载自己已经购买的音乐,只不过自己购买的内容并非MP3格式;而非常多用户很享受这样的免费下载服务,只需一个用户名和密码,他们就能刻录自己的光盘合集,而不用向艺术家支付任何版税。

  与百度文库一样,Napster的发展惊人,不到两年半时间,它的全球用户数已达2640万,最高峰时有8000万首共享歌曲。

  但巅峰的极致是大规模的侵权投诉。首先是重金属乐队Metallica发现他们的歌曲《我消失了》在未发行前已经在网络上流传,甚至上了数家美国电台的播放节目。这一乐队在2000年对Napster进行诉讼。接下来是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后来天皇麦当娜也愤怒了,媒体对Napster进行了广泛报道。

  事情很快推向高潮——同在2000年,美国众多音乐公司根据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联手对Napster进行了一次“清理”,代表音乐行业对其提出主张。法院裁决和Napster的上诉几经曲折。最终,美国第九巡回法院和区域法院都要求Napster具有监管其网络和防止用户访问侵权材料的能力。Napster无法做到这一点,于2001年7月暂关服务,以防止网络交易中受版权保护的音乐发行。

  与此同时,为承担过去的责任,2001年9月,Napster同意向音乐创作者和版权拥有者支付2600万美金的和解费,并向未来支付了一笔1000万美金的版权许可费。它开始考虑将免费服务改为付费的订阅系统。

  这个时候Napster还希望东山再起,但也因为系统的改变使前来访问的流量大为减少。2002年5月,Napster宣布以8500万美金的价格被德国贝坦斯曼收购,根据协议,其于当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

  不过,这一交易受到了美国破产法院法官的阻止,法官要求Napster按美国破产法清算资产。最后,轰动一时的Napster成了这样一个结局——它的品牌和标识被一家成人娱乐公司以243万美金收购;而在2008年9月,美国电子产品零售商Best Buy以1.2亿美金购买了Napster。

  颇值得玩味的是,Napster在最开始时曾为苹果iPod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指引,它是iTunes系列应用程序的最早雏形。而目前美国最大的在线音乐服务商潘多拉,虽然其也曾备受法律诉讼而活不下去,但Napster当年转而进行付费订阅系统的考虑,为潘多拉商业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宝贵思路。

  此外,Napster曾因伤害唱片行业销售而得到一片骂名,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情况恰好相反。他们认为,自己音乐的市场化是受到了Napster的正面刺激,而不是被破坏。

  据维基百科记载,自2000年以来,美国许多音乐艺术家,特别是那些没有签署各大唱片公司、得不到传统大众媒体报道的音乐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工具,他们得到了Napster的帮助实现了口碑传播,并可能在长期上改善他们的销售。

  缩影Youtube

  正如Napster是美国数字音乐版权史的代表一样,成立于2005年情人节的Youtube,是美国数字影视版权纠纷的代表。

  2005年2月当Web2.0概念欢乐地到来,硅谷著名的“PayPal帮”(因很多PayPal出来的人物都建立了著名创业项目而得名)中的乍得·贺利、陈士骏及贾德·卡林姆在加州创建了Youtube。

  这一项目的原意是,帮助朋友间的录影片段分享,不过短短15个月内,它已超越MSN Video与Google Video等竞争对手,成为网民的回忆存储库和作品发布平台。

  但这一神话的发展史,也是一段声势浩大的版权诉讼史。比如人们上传了本没有权利上传的视频内容,留下Youtube收拾残局。在记者检索的史料中,曾有华盛顿版权律师认为,他相信创业初期,Youtube确实在版权问题上“有所松懈”。

  Youtube运营方式简单说是:在用户上传内容前给出建议,但本身不事先审核,直到被版权持有人要求才删除内容。

  自成立以来,Youtube的短片就被多家公司和机构批评为侵权,虽然2006年10月Google以16.5亿美元将Youtube吃下,并与包括环球唱片、索尼BMG、华纳音乐等公司达成内容授权及保护协议后,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但Youtube仍时不时面临诉讼。

  经典案例是维亚康姆。2007年3月,维亚康姆向法院提交诉状,起诉Youtube及Google,指称已发现超过15万美元价值的未经授权影片能直接在Youtube免费观看,并要求赔偿10亿美元。

  2008年7月,维亚康姆赢得法院裁决,并要求Youtube交出数据,且数据上需详细附上每个用户的浏览纪录,以了解谁在网站上看过这些侵权影片。

  维亚康姆的这一举动让有浏览习惯的个人用户很是担心,因为公司完全可以借由这些纪录通过组合来确定他们的IP地址和登录名。

  而这一决定也引起了美国相关基金会的批评,他们认为此次法院裁决“隐私权受到侵犯”。最终美国地方法院法官Louis Stanton认为这属一个“投机”行为,驳回了这次有隐私权争议的裁决,并要求Youtube交出约12太字节相关数据以供判决。他同时也驳回了维亚康姆要求Youtube交出搜索引擎源代码的要求,且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Youtube的影片处理侵犯版权。

  目前,Youtube已导入修正后的地区化版权控管机制,当地区代理商提出异议,就将该地区排除播放,以维护代理商的权利,这也使即使是原始版权持有人所经营的官方频道,也不是任何地区都能看。此外,Youtube还在网站上加入一名叫影片ID的系统,对用户所上传的影片与存储有具版权内容影片的数据库交互比对,以减少违法行为。

  Google的数字图书野心

  还有不得不提的谷歌图书馆计划。据记者了解,Google于2004年推出的“Google Books”原为“Google Print”。之后,Google战略思路逐渐清晰,“Google Print”演变为“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和“图书搜索”(Google Book Search)即“Google Books”。其中,后者又分为“图书馆计划”和“出版社计划”。

  Google的这一诉求有一个美丽旗号,即跨越语言、时空,将所有书本数字化,重建人类知识的“巴比伦塔”。因为互联网构建了人类信息的全球平台,在改变生活尚未数字化的最后角落——阅读。而这是音乐与影像之后的最后堡垒,通过全球化的网络平台和点石成金的搜索引擎,Google认为自己终可将信息聚集指尖,让文明在虚拟王国中永生,使人类在同一个地平线相互守望。

  率先响应Google“图书馆计划”的是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几家顶级的研究性图书馆。

  他们对Google奉献不受版权保护(版权在一定年代后已失效)的“公共图书”,并经Google全文扫描后存储于服务器,向用户提供免费“全文浏览”。

  通常,图书馆没有盈利要求,衡量业绩唯一指标是有多少人阅读,但图书馆的“慷慨解囊”就得由上游的出版社埋单。

  事实上,由于谷歌在全球平台营销、广告分成及返还营销效果分析报告等对出版社利益的迎合,Google“出版社计划”已得到上万家出版社的支持,但出于对Google可能渗透出版业的恐惧,拥有版权并以销售为根本利润点的出版社对Google的图书馆计划发起了猛烈抨击。

  为此,Google曾先后被美国出版商协会和法国出版集团马帝尼耶起诉。两者争论焦点在——由图书馆提供给Google的那部分受版权保护书籍,是否可存储在Google服务器,向公众提供“全文检索”?

  2005年8月,Google被迫暂停扫描图书,并在重启项目时增加由出版社向其提交“禁扫”清单的补注。

  与此同时因为利益纷争,亚马逊、微软和雅虎也曾共同行动,反对Google建造数字图书馆,他们成立了“开放图书联盟”,批评Google的协议“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垄断和定价垄断”。

  2006年6月Google该项目落地中国,三年后,引来了涉嫌大范围侵权中文图书的骂名。2009年,Google向中国作者提出“每本著作可获至少约60美元赔偿,以后还能获得图书在线阅读收入的63%”的和解方案。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在随后的谷歌退出风波而告终。

  事实上,Google不是“巴比伦塔”的唯一建设者,世界两大非牟利电子书组织——古腾堡计划和世界电子书图书馆也曾举办为期一个月的30万本免费书展,任何人都可免费下载。

  颇有意味的是,Google类似举措也已引发了另一些担心,即Google作为巴比伦塔的重建者是否已显示出“文化动机”的危险。

  “第一批数字化书籍已显示Google以美国为中心的书目选择。”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诺埃尔·让纳内在论文《当Google向欧洲挑战的时候——为奋起辩护》就论述说,“美国出版物可能会压倒多数”,“美语化的英语将加快吞噬欧洲其它语种的进程”。

  2005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宣布,为应对“文化新魔鬼”——Google和雅虎等美国新媒体势力的垄断,法国政府将投入20亿欧元资助欧洲高科技公司,创建属于法国的搜索引擎。这恐怕比“图书搜索”单纯的商业竞争对手——微软、雅虎——等更让Google头痛,因为这是欧盟23个成员国的国家图书馆、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邀请作者发起的文化讨伐,他们将为此组建“欧洲数字图书馆”。

更多
现在评论本文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输入框即可显示验证码
相关推荐
南京:雨花区文化产业打“软件牌”实现产值150亿
深圳一公司软件侵权被判赔偿116万元
全国软件正版化工作督察组来包
长版权模式受诟病 专注UGC酷6稳居第一阵营
新闻出版行业企业步入软件正版化快轨
中国软件2011年净利增40% 拟10派1元
评JAVA和PHP特性 谁更合适高端OA软件?
国家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督查组来哈尔滨市检查
上海提前完成政府机关正版软件采购
企业CIO如何做好软件资产管理及优化
热门排行榜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常见问... 200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样本 1569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流程 129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1089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104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优惠政策 716
免征小型微型企业免征软件著... 401
明星大亨获得2011年软件著作... 364
双软企业优惠政策 287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257
热门认证
双软企业优惠政策 287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代理服务流程 167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基本条件 163
软件产品认定 163
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 128
软件企业认定 124
软件企业认证需要资料和优惠政策 104
软件企业认证代理流程以及方案 97
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85
高新技术认定需提交基础材料 80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服务 | 证书在线查询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1998-2012 中国版权在线-软件著作权登记代理
网站备案:京ICP备09084542号北京久源博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