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北山区村民遭遇石漠化威胁

粤北山区村民遭遇石漠化威胁

关注不足、经费缺乏,广东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新挑战
中文名称:石漠化英文名称:stony desertification定义: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发生在风蚀区或表层土壤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高原区。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 ;沙漠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隐藏]
概述
特点
贵州全省石漠化
概述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特点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包括石漠化在内的荒漠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防治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21世纪议程》。石漠化作为新课题,首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写到“十五”计划纲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石缝生存逼走村民
对于乐昌市沙坪镇南洞村的村民而言,“石漠化”是个新鲜的词汇。生活在广东最穷地区之一的沙坪镇,严重的石漠化使村民为改变贫困的努力显得无助。
石漠化导致的严重缺水,使身处南方多雨带的他们只能分到人均少许旱地,年产数百斤的玉米。“还不够喂大一头猪”。南洞村村民彭实(化名)感慨。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样,南洞村村民大量种植黄烟。因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贫瘠,南洞村黄烟的亩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地区。很多当地人只能上山在石头缝里寻找野菜:马蹄草、剪刀草、小油菜……
为了改变命运,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方式走出大山,外迁谋生已经几乎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首选。据统计,沙坪镇6000多村民外出打工。目前全镇常住人口数约3000余户,不及1990年代的一半。
“人口每年都在减少,柘洞村45户中已经有22户外迁,剩下的都是老人或者实在没有能力迁走的。”沙坪镇镇长彭仁学告诉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日报记者。
罕见冰灾加剧石漠
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许多村民不惜放火烧山广种薄收。
这种行为让沙坪镇纪委书记雷光荣烦恼不已:“每次火烧山,都是干部救火,村民旁观。我们总共就五六个人,怎么顾得过来?”
放火烧山带来了严重的土地退化。这些“烧”出来的坡地,村民很少会将其精心整治,辟为梯田,于是水土流失不可避免。一两年后,只能抛荒。
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无尽的重压。
“我们最怕的就是火烧山,一烧几座山的树全没了!”彭仁学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山上的村民迁下来,可是他们很难在山下生存下去,过两年又得跑回去。”据其介绍,将村民外迁到其它地方,光安置用的土地一亩就要6000元,“成本太高。”
“这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环境越差,越难脱贫,越穷就越烧山,导致环境越来恶劣,村民生活水平越难提高。”薛春泉说。
而谈起石漠化,当地官员认为2008年初的冰灾是绕不开的话题。
“冰灾把山上的树全部压断了。”雷光荣指着远处的山岭痛心疾首地说,“前些年种的松树全都死光了,以后估计这山上除了草什么都活不了。”
在冰雪天灾的袭击下,沙坪镇下茶山村风水山上的大树几乎全部都被压死。清理之后,光木材就卖了1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