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民书屋怎么建农民自己说了算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市新闻出版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闯出了一条新路,一些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推广和借鉴。
2005年以前,市新闻出版局主要以“送书下乡”、“捐赠图书”等形式进行“三下乡”等重要活动,2005年开展了读书益民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建设益民书屋,仅2009年市新闻出版局在过去建设927个益民书屋的基础上,就新建成1020个。读书益民工程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做到有目标、有标准、有计划、有评价,构建了一条有效信息沟通渠道,设立了专家委员会,指导选书、回访和调研,反馈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农民群众参与度有了较大提高。2008年,随着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本市的益民书屋建设又取得较大进步,其特点是突出重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市新闻出版局党组明确提出:“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我们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民在文化发展、创新中的成果,扶持有文化水平、生活实践、写作能力的农民朋友写书出书,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有生命力、更有针对性、更有创造性。”这也点亮了本市农村新闻出版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之后,益民书屋建设工作始终围绕着京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特别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读书益民工程逐渐从阶段性工程转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为本市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这一工作思路,市新闻出版局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创新。今年年初,在“2009年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会”中,冯俊科局长提出:“要不断完善益民书屋建设方式,把政府用钱买书、给农民送书,同政府拿钱给农民发放购书券,让农民自己买书结合起来,让农民自己选购爱看的书、用得上的书。”他还进一步提出了“益民书屋怎么建,农民自己说了算”的建设思路。
今年以来,新建益民书屋的图书,80%由农民参与选择。与此同时,读书也要让农民群众说了算。相关区县宣传部、文委等单位积极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各种读书活动,读什么书、办什么活动,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把是否受农民群众欢迎作为开展读书活动的重要参照,这样既积极引导和潜移默化,又能及时、动态地结合农民的阅读兴趣,深化文化服务,加快了城乡文化建设、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2009年2月,借在通州区举办表彰星级益民书屋活动之机,市新闻出版局举办了“农民选书会”,把选什么书、读什么书的选择权交给农民群众自己。这一开创性举措备受好评。农民群众带着乡亲们的选书需求,在现场踊跃地选择他们需要的图书,气氛非常热烈。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宣传了这一活动。
选好书,读好书,享受到益民书屋益处的农民群众普遍反映,书屋不光给他们带来精神食粮,还服务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以书屋为平台,基层管理人员积极开展与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家讲解农技图书,开展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通过开展读书竞赛、写作知识讲座、文艺表演等活动,培养农民的阅读热情,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通过组织学习辅导和课外阅读,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2009年4月,市新闻出版局在京郊农村策划的“读书月”系列活动,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13项重点阅读活动之一,延庆、通州、昌平等区县以书屋为平台开展了“阅读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爱我中华主题征文活动”等系列活动,引起了广泛反响。
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写书出书更是益民书屋建设中的新课题。市新闻出版局党组认为,建设书屋不能一送了之,文化建设必须有根。如果能在读书益民工程建设中,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创新中的成果,以书屋为平台,搭建农民群众求知的课堂,展示自我的舞台,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会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极大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