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安市企業利用高科技檢測眼鏡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面對不斷提高的用工成本、依然嚴峻的出口環境、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瑞企紛紛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在科技創新中一展拳腳,搶佔先發優勢,有力推動全市經濟發展。日前召開的市委十三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強化創新驅動,加大轉型升級,全面推進品質之城、幸福瑞安建設,要求用科技創新助推轉型升級,爭創省級創新型城市,強化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今日本報6、7兩個版面,報道我市科技創新的新成果、新典型、新做法,展現科技創新帶來的新動力。
“目前,我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106家,從數量上說,居溫州三區兩市首位。”近日,市科技局局長項貽康告訴記者,科技創新在推動我市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今年1至7月,規上工業分別實現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23億元、1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6.3%,共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1.6%。
創環境優政策
政策引導企業轉型路
科技型中小企業有技術,卻面臨缺乏研發資金的煩惱。對此,我市積極幫助企業申請國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以緩解企業資金短缺難題。
“如果申報成功,我們可以獲得補助資金,充實研發資金,就有錢投資研發了。”得知公司的單張式手提袋制袋機項目申報國家創新基金已通過省審核消息后,溫州正博印刷機械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楊文杰興奮地說,申請成功后,國家將資助公司80萬元,這筆資金將用於購買科研、監測等設備,引進科研人才,讓公司的科研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今年,瑞企申報國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共有27個,申報數同比增長300%,創歷年新高。上個月,這27個項目中已有12個項目通過省裡審核,正向國家申報。
“這不僅緩解了一批優秀、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難題,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進度,更激發了全市企業的科技創新熱情。”項貽康說,近3年來,我市已累計爭取國家創新基金支持項目26項,爭取資金2300萬元。
在優化服務環境、幫助企業緩解發展初期資金缺乏難題的同時,我市還出台多項“組合拳”優惠政策,解決一些企業“成長的煩惱”,幫助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助推轉型升級。
當前,用工成本上升仍是企業成本壓力的主要表現,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員工減少17%,總體年產能不降反升,至少提升50%以上。”浙江天瑞藥業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張洪勛說,近3年來,天瑞藥業在技改上的投入超過3500萬元,新增了3條生產線,公司員工從635人減少至525人,但產能不降反升,其中小容量注射劑生產車間年產能從5000萬隻提升至2.5億隻。
天瑞藥業大力度技改得益於我市政策引導與支持。2012年,我市重磅推出《關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振興實體經濟的意見》及配套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技術改造資金補助標准由原來最高6%提高到12%,單個項目補助金額由原來最高額3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技改貼息由原來的5%提高到8%,在溫州各縣(市、區)中貼息力度最大。同時,我市建立落后產能退出補償機制,對按要求完成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按照現有設備評估價的20%給予補助,帶動企業“騰籠換鳥、機器換人”。
“金融是杠杆,人才是基礎,制度是保障,以‘科技金融’為重點優化科技創新環境。”項怡康說,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擔保難、融資難問題,我市率先成立溫州首家科技非融資擔保公司,由市財政出資2000萬元,聯合民營專業擔保機構,撬動銀行授信2億元,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低擔保費、低利率的融資服務,有力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目前,我市已受理18家科技型企業申請,首批5家科技型企業獲得貸款1500萬元。
請專家搭平台
產學研助力科技創新
今年5月,我市成功“牽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圳多彩科技集團,成立“北航瑞安汽車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實3000萬專項資金,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汽摩配生產技術研發實力。
近年來,我市主導推出“校地共建”,成立科技創業中心,與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等20余家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80多名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同時,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目前我市已建成華峰集團、瑞立集團、瑞明集團等3家省級企業研究院,擁有省級企業研發中心24家、省級農業科技企業研發中心5家。
“與院校積極對接,與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能及時‘診治’我們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有了他們的‘指點’,轉型升級之路就會走得更加順暢。”瑞立集團企業研究院負責人說。
一方面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企業自主創新、轉型升級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在科研能力、經費投入上的“先天不足”。這是當前瑞安制造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一些企業因為檢測項目的設備等投入成本太高,使用頻次低,就不願投資採購,導致研發進度緩慢。如果成立以行業性質的產學研平台,將企業召集過來,同類設備共享共用,可大大提高使用率和輻射面,促進整個行業水平的提升。”市科技局科技管理科科長張余岳說。
為此,今年我市加快了行業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新建成輕工行業創新服務平台和激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2個平台,目前全市已組建“聯盟式”行業科技創新平台12個。例如今年新成立的激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首次由激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結成“創新同盟”,實現科技創新從“產學研”向“產學研用”的延伸和突破。
另一方面,我市積極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積極開展經濟開發區起步區、發展區和閣巷新區共11.8平方公裡的省級高新區創建工作,目前入駐高新技術企業達52家。
“孵化器的作用就是像母雞孵化小雞一樣,將優秀項目‘胚胎’納入到孵化器內進行培育,‘發育’成熟后再進行‘放養’,自行發展。”張余岳介紹,目前建立的產學研平台分別針對全市企業、行業、單個企業三個層面,今年下一步則重點建設3D打印及快速成型中心、激光加工中心兩個實體,並以此為依托,作為產學研的載體。
“眼下,企業對專利研發的熱情也很高,已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產品品牌。”項貽康說,上半年,全市專利申請總量達3771件,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長170.7%,專利申請數量創歷史新高,申請數量居溫州各縣(市、區)首位,平均每天申請量達20.9件。目前,全市專利示范企業累計達到62家,其中,省級專利示范企業11家,溫州市專利示范企業24家。
瑞企申報知識產權的熱情高漲背后,是扶持政策的推動。近年來,我市實施“以專利論英雄”戰略,全面落實專利示范獎勵政策,對專利示范企業按不同級別給予5至15萬元的獎勵,刺激企業對專利研發不斷增加投入﹔成立全省首家縣級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實行訴調對接,快速調處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案件,加大對侵權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去年共調解處理知識產權案件17件﹔強化科技創新的知識產權導向,把“擁有知識產權”作為項目申請的前置審查條件,倒逼企業加速自主創新,去年共獲得專利授權2665件,同比前年增長37.9%。
在市場競爭中,知識產權已成為企業成長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企業通過各項專利,可以維護競爭優勢,贏得良好的發展先機。“下階段,我們還要繼續做好產學研合作,進一步借智發展、借梯登高。”項貽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