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铁道网通讯员 四宣)历史常常以惊人的相似留下深刻印记,又常常以回旋攀升之势为创造者写下华彩篇章。
2002年10月,以“喜迎十六大、万人抒情怀”为主题的局首届企业文化节隆重举行,16项集中活动精彩纷呈,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被大大激发,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良好氛围蔚然形成。
十年光景“弹指一挥间”。2012年9月,中铁四局以“转型促发展,喜迎十八大”为主题的又一场文化盛典——第六届企业文化节即将拉开帷幕。
回眸十年间,世界经济震荡探底,中国经济由刺激转向调控,基建规模和铁路市场由鼎盛跌入冰点。而四局人处变不惊、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奉行“勇于争先、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和“把每一次成功作为起点”的理念,实施“科技促发展、技术铸品牌、创新增实力”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驱动作用和保障作用,积极进军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领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端建筑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历史性跨越。
优化环境提升创新能力
2002年初,中铁四局确立“科技兴企”的发展理念,正式成立技术处,明确职责为科研开发、规范编制、计量管理、工法开发等。4月,由技术处牵头召开了全局首次技术工作会议,明确职责、理顺关系。8月,出台《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大贡献奖励办法》,明确设立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奖、技术进步奖等,重奖为企业做出贡献的科技精英,促进企业科学技术进步。
从2004年起,中铁四局进一步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相继出台了《工程技术专家评选和管理办法》、《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落实科技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领导责任制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管理责任制,建立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有效体制、机制,不断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崇尚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2006年2月,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中铁四局出台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激励机制,强化技术引进、开发和运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集团核心竞争力。同年,该局下发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国家和股份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技术中心建设,培养核心技术人才,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全局科技工作总体发展思路。
2008年4月,中铁四局召开改制后的首届科技大会,对“十一五”前三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两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科技大会有效推动了科技规划的实施,使“十一五”成为建局以来科技攻关项目最多、自主知识产权积累最快、企业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扩展最强的创新发展的五年。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2011年7月,该局召开第二届科技大会,总结首届科技大会以来局科技工作的成功经验,在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科技工作给予进一步鼓励与支持,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企业发展理念,先后制定并完善科研、专利、工法、科技奖励、科研经费核销等多项管理办法,建立了局技术中心与子(分)公司、局工指两级科研体系;以局技术中心为主体,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委员会为支持,成员企业为基础,高等院校为合作伙伴的科技工作架构得到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环境激发出旺盛的斗志。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铁四局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2006年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08年经安徽省人事厅批准,中铁四局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集团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局属一公司、四公司、电气化公司、建筑公司等四家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该局已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龙头,以专家委员会为支持,以检测中心、设计研究院为骨干,以子(分)公司为基础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抢占高地增强发展后劲
2001年6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是对铁路建设企业施工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全面检验。作为主要参建企业之一,中铁四局自然也就成了攻克高寒缺氧、高原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的主力军。青藏铁路工程建设成为我局成功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最好诠释。
2003年召开的中铁四局首届二次职代会上,时任局董事长、党委书记高贵平和总经理程聚生都将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作为全局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并前瞻性地确立了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和信息化网络建设等四项重点科研开发方向。
2003年底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在我局科技发展史上书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受季风性气候和潮汐影响,风大、浪急、潮涌、雾重,沿途还富含浅埋天然气,施工工艺复杂、安全管控难度极大。中铁四局杭州湾大桥经理部成立了施工科研小组,从栈桥打桩定位架设计到墩身模型及钻孔平台设计,从承台施工工艺到浅层天然气排放,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攻关,积极探索施工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管理新模式,保证了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使我局在跨海大桥施工领域得到了市场充分认可,还为四局赢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2006年6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项目管理现场会,在四局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现场举行,总公司系统项目管理创新的框架体系在我局杭州湾大桥管段诞生。杭州湾大桥经理部“以项目保科研,以科研促项目”的做法在随后屡结硕果:中铁四局顺利承揽舟山连岛工程、深圳湾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项目荣获2010至2011年度鲁班奖,浅层地下天然气零星排放技术载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第十批新纪录等等。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给四局的启示是:抢占行业领域科技制高点,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企业发展后劲的有力推手。
2006年2月出台的中铁四局《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在分析技术环境时指出,世界经济竞争正由资本竞争转向技术竞争,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中铁四局科学决策、合理布局,建立局技术中心与子(分)公司、局工指两级科研体系,完善局、处两级专家制度和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制度,明确职责与分工。短短几年间,集团和子(分)公司的科研工作多点开花:集团在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领域的长轨条铺设、无砟轨道施工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一公司在扩大黑色路面技术优势基础上,加大试车场、赛车场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巩固在该行业的技术和市场领军地位。钢结构公司不仅在无站台柱雨棚市场实现占有率的绝对领先,还积极进军大型钢构桥梁生产、安装一体化建设领域。组建不久的工程材料科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消化再创新,掌握了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和高铁无砟轨道乳化剂生产工艺,实现了高速铁路核心材料的国产化。
转型发展永葆企业活力
无论是在4万亿的大背景下,还是在调控期间,该局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高度清醒,审时度势、冷静研判、提早应对,提出建筑业、海外业务、资本运作、建筑业相关工业、物流商贸服务业五大板块齐头并进,打造四局建筑业航母的宏伟构想。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实现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型和发展。
“十一五”以来,中铁四局紧紧抓住国家发布《中长期铁路网建设规划》、铁路市场持续升温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重点对桥梁、长大隧道、轨道交通、设备安装、新型建筑材料等专业进行大量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主编和参编了20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显示出我局强大的科技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局铁路市场份额的连年攀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伴随着高铁技术日臻成熟,中铁四局在铁路建设领域的技术优势已不再明显,寻找新的科研开发与应用方向、探索全新的产学研衔接模式,摆上四局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
以产品结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应对外部环境转变。在全局第二届科技大会上,中铁四局首次提出了科技工作要顺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要求,坚持“高端技术与实用技术开发并举、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行、服务生产与促进发展并重”的原则,立足产业调整,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努力把我局建设成科技创新型、环保节能型、管理集约型企业的新思路。
在全局广大科研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的长期不懈努力下,建筑业相关产业和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取得可喜成果:自主研制的CPG500型无缝线路长轨条铺轨机组综合性能世界第一,无砟轨道CA砂浆搅拌灌注车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百瑞得交通工程科技公司顺利实现产品转型和升级,发展成为反光材料、声屏障、RPC构件、环保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材料科技公司迅速掌握了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和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乳化剂生产工艺,成为国内建筑企业唯一生产CA砂浆的厂家,也是国内唯一生产日本配方A乳剂的厂家。一公司组织开展特殊路面、高附着系数路面等施工技术研究,解决了一大批关键性、核心性技术难题,同时加大品牌营销力度,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内试(赛)车场领域的领军地位。钢结构公司的无站台柱雨棚施工技术在国内独树一帜,大跨度刚结构桥生产安装一体化施工正成为公司的新亮点。
为弥补我局科研人员数量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比例小的不足,中铁四局长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科研工作两条路,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储备企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大力培养自己的科研工作优秀团队;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先后与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铁科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马钢等14家单位共同创建了“高性能建筑用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8家单位共同创建了“中国BIM发展联盟”,积极参与国内产业技术合作共建。
科研成果彰显综合实力
十年间,中铁四局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生产营销规模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全局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2011年全局新签合同额400亿元、企业营业额425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48倍和7.87倍。2009年,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集团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复查评价,集团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通过财政部专项审查。局属百瑞得公司率先在2008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钢结构公司、工程科技材料公司、电气化公司也先后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在铁道部质量信用评价中,该局连续13次位列A类企业,成为国内铁路建筑企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时,在许多路外市场的信用评价中,局属各单位以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工程质量屡得高分。多年来四局始终保持国内建筑业排头兵地位,主要经济指标在两大总公司系统中连续保持领先;2010年被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选树为“标杆单位”。
十年间,中铁四局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4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5个、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6个。其中,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藏铁路工程“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系统,高、低弹模水泥乳化沥青砂浆万能配方程序应用、管理、保存系统软件,高速公路坐标高程计算程序软件等被国家版权局授予著作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