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东部高新企业最密集的开发区之一,江苏省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新兴产业产值已突破1200亿元。但调查发现,该区涉高新企业纠纷不仅数量多、标的额大,且案件法律关系疑难复杂、波及面广。
今天,在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服务高新企业工作站”揭牌成立仪式上,开发区法院院长叶志浩介绍,许多高新企业出现了经营、公司股权结构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多种风险,急需司法机关积极应对。
据开发区法院副院长蒋少文介绍,随着高新企业、研发中心等的进驻,高新企业诉讼案件近年来呈猛增态势。仅2009年至2011年,该院受理的此类案件就有288件,涉案标的总额2.23亿元,同比上一个3年分别上升30.9%和90.6%。
涉高新企业纠纷主要表现在:经营风险增大,引发大量买卖、承揽纠纷;融资风险加大,引发借贷、融资担保等纠纷;股权结构复杂,引发股权权益争议;知识产权创新、保护不力等,引发侵权纠纷;因企业管理制度、保密协议、人事管理方式等不规范不完善,引发涉高新企业管理劳动争议。
针对这种情形,开发区法院积极拓展法律服务范围,创新司法服务举措,出台相关意见,构建“一室、两庭、三站、六项工作机制”,倾力打造服务高新企业“法律港湾工程”,推动完善全区良好的法治和创新环境。
据了解,目前,虽然大部分外资企业聘请了精通汉语的法律顾问,或委托中方律师来处理法律事务,但是,由于法治理念、法律规定、社会风俗以及语言的差异,部分外籍管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案件处理结果,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为此,该院在江苏较早设立了“一线双语工作室”,即“高新企业法律服务热线”与“涉外法律双语服务工作室”,选任资深法官和精通英语的国际经济法硕士对高新企业、外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接待高新企业、外籍人员咨询80余次。
此外,该院还在合议庭组成中,注重涉高新企业案件的特殊性,从民一庭、民二庭抽调法律功底深厚、办案技能娴熟、通晓国际司法理念的法官,组成专门审理涉高新企业案件合议庭,使该院涉高新企业案件收、结、存案实现了良性循环,促进审判工作的专业化、集约化。遴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外语好的法官组成涉高新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合议庭,通过走访等形式,为区内40余家高新企业提供了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支持。
“要帮助企业规避各类法律风险,就必须变被动审判为提前预防、主动服务、延伸服务。”叶志浩介绍,该院分别在无锡多个高新产业园区设立“法院服务高新企业工作站”,向高新企业介绍联系方式和服务范围,承诺司法服务“三到位”,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引导有序经营。
截至目前,该院已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234次、发放征求意见函300份、解决涉高新企业争议纠纷40件。
此外,该院还提出35项司法措施,包括建立涉高新企业案件诉讼服务、“海归”陪审、案件调解等6项机制。
2011年,该院新增选的人民陪审员多为财务会计、工程造价等多个行业的中青年专家,这些具有“高专人才”与“海归人士”双重身份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涉外案件审理,大大促进了纠纷的化解。2011年以来,该院涉高新企业案件调撤率达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