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服务体系孵化出众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催生了世界领先的新产业
本报记者
王永群
“早在iPad面世前10个月,我们已经研发并量产了与iPad极为相似的自主品牌平板电脑“智器”。我们2009年以200万元注册资金起家,2011年达到42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 华恒电子副总裁章晓军说。
同样是2009年,唐相国在合肥高新区创办了合肥东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发LTE(4G)移动通信核心芯片,今年4月,合肥东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4G手机的核心芯片成功问世。
在合肥高新区,部分科技创新型企业经济总量虽然不大,但产出效益高;科技企业规模不大,但发展质量高;科技企业数量不少,但行业名气更高。成百上千正在孵化中和已经走出孵化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如“蚂蚁雄兵”,让合肥高新区 “三不”、“三高”现象越来越明显。
原始创新催生了世界领先新产业
量子通信是以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全新通信技术,在国际上被视为当前信息传输中最安全的通信手段。不是亲身采访,记者很难相信,这样高端技术就是在研发人员人均办公面积不足几平方米的“蜗居”里完成的。
“我是搞科研的,研发事情我能说出一二三,但要让我们这样高端技术让老百姓都理解,有时还真说不清楚。”面对记者采访,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斯波很腼腆,他告诉记者,他们一批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组成的研发团队在公司成立伊始就一直呆在合肥高新区提供的孵化器里,研发成功后,2011年12月,在合肥市科技局、合肥高新区等部门人员帮助下成功搭建了46个节点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覆盖主城区,用户涵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由此实现了量子通信技术的中国突破。
“我们通过建立并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孵化服务前伸、后延、深度拓展,近三年新增孵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新增毕业企业300余家,跻身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合肥创新平台二期71万平方米将于2014年建成,同时我们将加大军转民力度,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 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说。
据李兵介绍,1—9月份高新区规上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189.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7%。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2.1%。全区93家规模以上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7.69亿元,同比增长27.4%。全区研发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约为4.25%。
集成创新让创新企业集群发展
与量子通讯、东芯通信等通过原始创新催生领先世界的语音产业、世界首个城域量子通信网和国内领先的4GTD-LTE基带芯片不同,在合肥高新区,美亚光电(002690,股吧)、工大高科、科大立安等企业通过集成创新,成就了异军突起、独具一格的公共安全产业,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国祯环保高效设备的制造技术、节能降耗的工艺控制技术和集约化的污水运营管理技术集成到市政污水处理服务中,跻身国内十大水务企业。
“合肥市目前正在征集一些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符合下一代"在全球拥有技术主导权的2至3个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我们正在和合肥市与中科大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科研机构,向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生部等提出资助申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智说,他们与在区内其他与公共安全相关的企业在研发上互通有无,链条方面上下延升,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多还只是在存量创新上着墨。”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拥权说,他的公司和其他公司有着“默契分工”,他们攻克的是动作识别技术,科大讯飞(002230,股吧)做的是语音识别,公共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专攻人的表情识别。一个产业要发展壮大、要成集群式发展,与破除行政体系壁垒同样重要的,是企业的角色、定位和相互融合。
“今年9月,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招生,我们全力支持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此外,组建了公共安全产业研究院、家电工程研究院等实体性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了光伏发电、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李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