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区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千亿园区、建设工业新城”的总体目标,在“决战园区”的主战场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重点产业势头良好
高新区现有各类企业400家,其中工业企业130家,规模以上企业60家,初步形成铜精深加工、水工、汽摩配、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服饰织造等六大主导产业。
据了解,高新区现有铜精深加工及涉铜企业27家,铜产品逐步向高精度铜板带、高铁接触线、特种漆包线、银铜合金、铍铜等高精尖领域延伸。现有水工产业企业9家,三川集团发展势头良好,智能水表、不锈钢水表等高科技产品产量增长20%,利润率达40%。水工产业园12万平方米厂房年底前基本完工,2013年3月完成水表车间搬迁。建成后可年产水表1200万台,并吸引上游配套及关联企业进驻,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水工产业基地。另外,汽摩配、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服饰织造等重点产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形势。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高新区紧紧抓住国际及国内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目前,近20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在这里落户生根。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加坡、台湾、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这里投资兴业。
为了给新落户的企业创造条件,今年高新区果断决策,在龙岗黄土岗上平整1200亩土地,在道路还没有完全修通的情况下,就有7家新落户企业开工建厂房。这是鹰潭高新区筑巢引凤,开渠引泉的一个缩影。截至10月份,高新区共引进工业项目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包括中投科技香精香料项目、海尚科技10万吨氧化锌项目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10个项目建成投产,13个项目正加快推进,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2亿元,同比增长163.6%。
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源,是鹰潭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高新区频出重拳,鼓励企业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收到奇效。截至10月份,高新区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鹰潭高新区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三川集团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挂牌,兴业电子等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天施康药业被认定为省级中药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各项专利300余项。兴业电子的铜铬锆系铜合金材料和高性能耐蚀镍铜合金材料、康成铜业的铜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列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
项目建设全面推进
今年以来,高新区不断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截至10月份,高新区7个项目开工建设。包括光远铜业年产10000吨无氧铜杆项目、万隆车桥轻重型车桥、三川水工产业园二期项目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包括水晶光电红外截止滤光片项目、众鑫成铜业1.5万吨铜加工项目、弘能管材涂塑钢管项目、鼎辉汽车、骏腾汽车零配件项目等。现有在建项目18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新区开工建设道路8条,完成场地平整近2000亩;另外,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龙岗花园和金帝花园1907套公租房正抓紧建设,据介绍,年底前多层部分可全部完成主体施工。
民生改善成为现实
高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据了解,该区先后高标准新建了祝家安置点、李家安置点,引导农民进厂务工,建成白露中学、明德小学,在全市率先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解决失地农民住房、就业以及子女就学问题;并且引导农民发展三产服务业,建立补助、救助、保险等三大保障体系,建成廉租住房2008套及白露卫生院。目前,1000多户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500多户困难员工和居民获得廉租房租住权,3000多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3600余名失地农民在政府出资下办理了养老保险,辖区群众“住有其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已经成为现实。
成绩喜人,任务艰巨。据高新区相关人员介绍,接下来,该区将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创新驱动力;推动平台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推动环境优化,提升发展软实力。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聚集、科技创新活跃、配套功能完善、体制机制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新城,成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主窗口、科技创新的领航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