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在北京的两间平房里,一位28岁的博士毕业生和同伴创立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19年后,这家公司成了上市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事业有成的博士没有忘记母校,在母校捐资5000万设立教育基金,他创办的公司也和母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位博士毕业生就是邵根伙,他创立的公司就是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在企业家校友高峰论坛上,他激动地说:“我要对母校表示感谢,可以说,没有农大,就没有我的今天。”
邵根伙于1982年—1986年就读于浙江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临近毕业时,他开始思考下一步去哪里,他问老师:“我们这个专业,最好的导师在哪里?”当听到畜牧专业最好的导师是北京农业大学的杨胜教授时,他放出豪言壮语:“要考就考最好的!”1986年,邵根伙如愿考入杨胜教授门下硕博连读,1991年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1年邵根伙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成了中国第一个猪营养博士,并在北京农学院任教。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经商梦想,“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有能力,就不要给外企打工,而要自己创业”,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创业,并得到了导师的支持。于是,在1993年12月28日,邵根伙和同伴带着两万元钱,在北京的两间平房内开始了创业的旅程。从创立开始,大北农就和我校有了紧密的联系。1994年,大北农专家技术委员会成立,杨胜教授担任主任,邵根伙到现在还很感谢导师给予的支持。除了杨胜的支持,我校其他老师和一些学院也和大北农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动医学院就和大北农联合培养了200多名兽医人才。不光是技术合作,在大北农的人员比例上,一半的高管、80%的研发人员来自我校。
邵根伙非常注重吸引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大北农联合我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邵根伙表示,农大,就是培养农业人才最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大北农,也是无数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邵根伙对“企业”二字有自己的理解,“我理解的企业的‘企’字,就是‘企图’的意思,‘业’就是事业。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带领一群人一起奋斗,然后完成一个目标。”在公司初创阶段,邵根伙就赋予了大北农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正是由于“科技兴农,争创一流,共同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和“报国兴农,成就自我”的企业理念,大北农公司自起步起,就以为农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要业务。
邵根伙对农业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从农村来,毕业在农大,工作在农村,我就是工作在中关村的一个农民。”成功后的邵根伙也没有忘记农业,更没有忘记农业教育,早在1995年,他就在五所农业院校创立了“大北农励志奖学金”,1999年大北农出资100万元设立“农业科研奖励基金”,同年大北农出资创办了中国农民大学,专门培养回到田间地头的大学生。去年,大北农与我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我校五年内上限投资5亿元人民币用于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方面,邵根伙还以个人名义捐资5000万元设立中国农业大学大北农教育基金,分五年完成,每年捐赠1000万。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重点支持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未来,大北农有着远大的理想,公司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美元,最终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一流农业公司,但是邵根伙的孜孜努力并非全为了金钱。他坦言,赚到钱,是企业回报社会的第一步,而他办企业还有一种责任感,他希望能引领一大批人热爱农业,投身农业。
邵根伙寄言师弟师妹:“中国的农业虽然落后,但是潜力巨大。这是一个值得热爱,值得奉献的行当。希望农大的学生能走向农村,如果每个农村能有一个大学生,就可以解决中国农业的许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