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界”
获得最有价值地学发现
据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陈全功教授介绍,2009年,为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曾称为中国地学会)成立100周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协同中国地理学会发动全国地学工作者,评选中国境内100年来最有价值的地学大发现。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精选出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岭—淮河线”,这一观点的提出首次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我国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南北分界的标志近年来已成为某些地方热门的建设项目。近年来,在“秦岭—淮河”一线,至少已建成三个与“中国南北分界”有关的标志,这些标志很快就成为“宣传热点和旅游热点”。其中,淮安市市内一座桥上建设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引起了很大争议,但迄今为止赞同者和反对者多集中在“标志”的建设程序是否“合法”,很少有人顾及“标志”的建设是否“科学”。不过,无休止的争议也让“中国南北分界”这一地学难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正是基于对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应用,对中国南北分界这个涉及中国文化与环境变化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兰州大学地学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陈全功如是说。
由“带”到“线”
中国南北分界首次定位
在陈全功教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谭忠厚依据《中国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和《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的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数据,逐点计算适宜度,制成了《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将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图表明,中国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气候、地理)和人文的综合属性,大致沿张相文和当代学者指出的走向与区域分布,南北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130个县(市),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195.41公里,总面积约145500.74平方公里。
事实上,陈全功教授师徒在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方面并没有局限于“带”,而是将“带”细化延伸到了“线”。此线的走向是西起四川省的平武县境内,经甘肃省的文县、康县,陕西省的略阳县、洋县、旬阳县,湖北省的郧西县,河南省的西峡县、新野县、汝南县,安徽省的阜阳市、蚌埠市,江苏省的泗洪县、淮安市,东至射阳县的海滨,总长度约1666.28公里。陈全功教授表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不仅首次为中国南北分界给出了定量、定位结果,同时还将为中国南北分界这个地学难题的进一步深入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据《兰州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