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若昕出生于1955年,是著名作家唐弢的小儿子。唐弢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声誉,主编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等现代文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庭审中,唐弢的名字也被提起。唐若昕表示,自己家境不错,年薪过百万,手中掌管的资金上百亿,根本看不上这些小钱。若是想赚钱,有很多种办法,根本不用收受这些小钱。
钱列阳、许昔龙等律师提交了一份现代文学馆的证明称,2000年,在唐若昕推动下,唐弢子女共同将唐弢收藏的4万余册图书全部捐给了现代文学馆等公益机构。许昔龙称:“所捐藏书不仅有着巨大的史料价值,还有着很大的金钱价值。巴金曾说,有了唐弢的藏书,就有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资料的一半。可以看出,唐若昕本质上并非贪财之人。”
1933年,后来被文坛称作“小品文年”。这一年夏天,上海出版的《申 报》副刊《自由谈》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唐弢。当时,他只有20岁,是 一名邮局工人。
他年轻的生命已经饱尝人世的艰辛。 唐弢,原名端毅,字越臣,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西乡畈地塘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家几代人都没有读过书,他的父亲因为不识字吃过大 亏,便一心支持儿子上学。这招来了富人们的冷嘲和诬蔑,而父亲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在唐弢14岁时,父亲典押房屋,将他送到上海洋人办的华童公学。唐弢后来回忆说:“奴隶的命运竟是这样不容易摆脱的!我看见了周围 的压迫、侮辱、剥削。看见了冷嘲和诬蔑,但是,也看见了种在这诬蔑里的 决心、我是受着这决心的荫庇长大起来的。”
有一件事给唐弢留下了铭心刻骨的印象: 父亲从乡间到上海来看他,他向父亲表示很希望能买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典。在书店里,店员漫不经心地说出了新出版的《辞源》的价格: “四块。”父亲惊奇的神情是他永远难忘的。世代务农的父亲实在难以设想一部书会比两担稻谷还贵。 “能不能不买呢?”父亲用犹豫的、商量的口气问。 “买。我读书离不开它。”
“太贵啊,你再想想?”父亲的声音已经发抖。父亲的乞求的目光更 是他永远难忘的。
唐弢后来带着永难抚平的创痛回忆当时的情景:“父亲终于从腰包里吃 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 他踉踉跄跄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这样的生活经历与感情经历,将给唐弢日后的文学活动射下激愤的投影。
父亲在生活的煎熬下精神失常了,唐弢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便被迫辍学做 了邮局的拣信工。他倔强地挑起了人生的担子。在唐弢的记忆中,他走上文学道路是与父亲的死联系在一起的。他后来 回忆处女作《故乡的雨》的写作时说:“文章所写的心境是真实的。我由此 记起,我的父亲于壬申除夕——1933年1月25日去世,按照习惯不能举哀,停丧度岁,合家惨然,这个景象宛然在目。我也由此记起,我在这段时间里遭人白眼,受人冷遇,心头有驱不散的寂寞之感,要想发泄。”他写作了, 是因为他“确实想叫喊,大声地叫喊。”
就这样,唐弢开始了他近60年的文学生涯。在漫长的年月里,当他静静 地坐在书桌前,浸沉到工作的旋律里;当他独对孤灯,领受沉思者的寂寞;当他在痛苦中踏上寻梦与寻路的精神行旅。他眼前便会出现一又眼睛——他过世了的父亲的眼睛。在题名《眼睛》的散文里,唐弢描写了那双眼睛亲切而悲郁的注视。 眼睛说:“你应该好好地用你的力,而且?” 他回答:“我知道,而且好好地用我的脑。” “还有?”眼睛苞出了泪水。而后,“那两颗水点慢慢地大起来,大起来,蜗牛似的,一步一步爬下了两颊,划了两条潮湿的直线,两条路,两 条深红的路。白色的亮光映着这流下来的水点,显得非常娇艳,非常鲜红。”——那是血。 血光照耀着他。在血光下,写作成为他战斗的事业和生命的寄托。
唐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散文作家,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专家和鲁迅研究专家。他文学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集 学者化的作家与作家化的学者于一身。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著作权归原有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