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良种产业升级技术研究与应用 由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黄瓜良种产业升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1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首次在国内系统地提出了比叶面积、叶面积增长量和畸形叶指数多参数评价黄瓜种质资源耐弱光能力的鉴定方法,筛选出国内首批极耐弱光的育种材料30-12、D50-6,改变了以往单一指标评价准确性差的缺点,为抗逆育种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创建了黄瓜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技术体系及黄瓜抗病标记的多重PCR技术体系,其方法具有高效、准确、快速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抗病资源鉴定受环境和季节双重制约的技术难题,并利用该体系筛选出抗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的优异种质资源。利用我国首创的黄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技术创新了一批优异的黄瓜育种资源。探索出品质、产量和多抗性协调提高的育种模式,选育出我国首个集优质、高产、广适、多抗特性于一体的设施黄瓜专用新品种“津优35号”,其优异的瓜条商品性成为目前黄瓜育种的新标准。在国内率先研发了黄瓜种子纯度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并在国内首次规模化应用,显著降低了种子纯度鉴定成本,缩短了鉴定时间,提高了鉴定准确率,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空白。建立完善了新型黄瓜良种育、繁、加、销一体化的推广体系,使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该项目建立和首创了一系列育种新技术,将现代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黄瓜育种的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津优35、36号”的应用解决了我国设施黄瓜栽培急需长周期类型品种的问题,有效促进了我国设施栽培种植结构调整和品种更新换代,并有效遏制了跨国公司对我国黄瓜种子市场的冲击,保持了我国民族种业在黄瓜品种上的优势地位。新品种种性好,不使用增瓜灵、膨大剂等化学制剂,具有较强的抗多种病害能力,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数量,有益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新品种“津优35、36号”已经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累计推广130.8万亩,实现产值392.4亿元,新增效益34.7亿元,其中2010年推广面积65.1万亩,占全国同类品种的38%。新品种在天津地区3年累计推广10.1万亩,实现产值30.3亿元,新增产值2.7亿元,其中2010年推广5.8万亩,占天津同类品种的86%,新增产值1.6亿元。2010年良种销售为黄瓜所创收3539.8万元,3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6816.2万元。
亮点之4 民生科技 创新应用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民生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有力保障。在本次获奖的239个项目中,有69个项目属于民生科技领域,涉及医疗、保健、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 2011年,本市着力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在地铁建设、食品质量安全监控、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治疗、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获奖项目 脑创伤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承担的脑创伤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了201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该课题纠正了以往国内外《颅脑创伤救治指南》中全面否定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的片面观点,探明了脑外伤后早期大剂量GCs冲击治疗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的机理,合理解释了早期大剂量GCs冲击治疗脊髓损伤有效,却对脑创伤有害的关键机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动物头部立体定向固定仪,提高了制备脑创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并通过研究证实了颅脑创伤早期大剂量GCs导致记忆、注意功能障碍的机理;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脑创伤数据库和脑创伤信息系统,不但便于临床应用,还便于临床信息的自动采集、标准化检索和统计分析,并初步成功应用于研究脑创伤后HPA轴损伤、应激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率先应用单次地塞米松抑制实验评价脑创伤后HPA轴功能状态,并针对脑创伤后HPA轴异常、应激障碍提出了GCs治疗的个体化新策略。 本项目先后获得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大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资助。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9篇( SCI 6篇),中华系列论文18篇;获专利2项;培养学术骨干5名,硕士生20余名,博士生6名;相关论文被国内外学者正面引证374次(自引8次)。项目成果在国内外进行了22次专题讲座,被列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写入了王忠诚院士主编的研究生教材《神经外科学》。 通过将颅脑创伤信息系统、脑创伤后GCs治疗等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颅脑创伤患者不良愈后率从2001年的31.4%降至2010年的18.2%,其中自动出院率由18.4%降至10.4%,死亡率由13.1%降至7.8%。研究成果已在天坛医院、华山医院、华西医院等16家三甲医院实施推广应用,提高了颅脑创伤的救治成功率,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益肾填精法”治疗小儿脑病的研究 由天津市中医一附属医院承担的“益肾填精法”治疗小儿脑病的研究项目获得了2011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小儿脑病伴认知障碍,突出中医药治疗优势,率先提出“肾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益肾填精”应视为基本治法,据此研制了熄风胶囊、茸菖胶囊、益智宁神颗粒等方药。临床建立了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安全性指标等综合评价体系,证实了“益肾填精法”治疗小儿脑病伴认知障碍疗效显著。实验研究证实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海马病理损害,调节神经递质失衡,抑制脑内NMDA受体活性,调控c-fos基因的异常表达等来实现。该研究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及控制疾病本身的同时,注重改善认知、提高生存质量的“整体治疗观念”。另外,临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中医药多重效应的疗效评价提供了示范作用;病理、生化、基因等多角度系统的实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脑病的机制研究起了带动作用。 项目研究期间,制定了《中医药治疗小儿癫痫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相关成果已编入《中医儿科学》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中,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4篇,并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第二届中医儿科学术交流会,第25届、27届、28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进行大会交流13篇,文献被他人引用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