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天津市共有239个项目获得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237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60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天津医科大学郝希山院士获得科技重大成就奖,来自英国致力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马克·巴特兰姆教授获得了国际科技合作奖。 为大力促进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充分体现科技奖励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根据《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从2011年起,将科技企业创新工程项目纳入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共有25项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 截至目前,获奖项目绝大多数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实现新增利润199875万元,新增税收98465万元,创收外汇3032万美元;申请了563项专利,其中有242项为发明专利;发表论文2782篇,其中779篇被SCI收录,402篇被EI收录。这些获奖成果覆盖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农业、医疗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了2011年本市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显著成绩,突出体现了本市构建自主创新高地的重大成果,充分发挥了科技进步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天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大支撑与引领作用。 在本次获奖的239个项目中,132个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占全部项目的55%,比上一年度提高近5个百分点,对本市的经济增长有着强劲地拉动作用。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和经济活动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59项为科技惠民项目,涉及医疗、保健、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科技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余下的项目中,有36项为科技惠农项目,还有12个项目为原创技术项目,突出反映了科技创新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可以说,企业创新、原始创新、农业科技、民生科技是2011年度本市科学技术奖呈现出的四大亮点。 亮点之1 企业创新 强劲拉动经济增长 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进程,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本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强劲动力。在本次获奖的239个项目中,132个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占全部项目的55%。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企业牵头承担科技项目,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更加有利于引导创新资源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聚集,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市在加快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突显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促进了本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截止到2011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1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约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1.7%,比上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0%左右,其中有3300多家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表明本市整体经济的科技含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通过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引进或新创办5175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达到459亿元,工业产值完成87亿元,带动就业13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30%;同时培育出东丽华明、宝坻九园、武清京滨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瑞普生物、瑞能风电、东皋膜、易科美德绿色建材等一批技术领先、快速成长的领军企业,成为驱动本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动力。 重大项目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实施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新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到64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