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昆山經濟社會開始進入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型提升、全面小康社會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過渡的關鍵時期。在經過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兩個階段後,昆山經濟開始向創新驅動階段轉變。昆山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以轉型升級調結構破解發展難題、以創新型經濟增創發展新優勢的發展思路。為此,以昆山市人民政府為投入主體,于2008年7月創建了昆山市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初步構建以“1院(工研院)3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山高新區、花橋開發區)N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為戰略重點的全市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產業布局,強化產業引導,不斷增強對高科技項目的承載功能。
設立工研院旨在通過建立開放條件下的全市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使工研院成為昆山市委、市政府自主創新和昆山未來產業導向確定的研究者及提供者,相關領域核心技術的擁有者,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及高層次人才的集成者,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者及服務者,企業創新人才的培育者。在建設服務于昆山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體系過程中,工研院始終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技術轉移工作。
一、堅持自主創新,走以提升核心競爭力引領新興產業的技術轉移之路
堅持自主創新,以提升核心科技競爭力來引領新興產業在昆山的快速集聚與發展,是昆山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工研院開展技術轉移工作的指導方針。針對昆山科技創新資源缺乏的短板,工研院積極開展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立足昆山,合作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院所與研發中心。目前,已經陸續建成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心、小核酸生物技術研究所、感知技術研究所、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和工業機器人研究所等研發機構。這些研發機構面向昆山產業實際需求,瞄準未來的科技與產業發展方向,積極研發新技術、新產品。
在新顯示領域,根據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及未來市場對新型平板顯示器的巨大需求,工研院于2009年依托清華大學的相關技術設立了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心。該中心聘請了清華大學副校長、國家“十一五”“863”新型平板顯示技術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邱勇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在國內率先建成2.5代中試線;全線打通了LTPS-TFT背板和OLED顯示屏制造工藝技術,成功開發出2.8英寸、3.5英寸、7.6英寸、12英寸AMOLED全彩顯示屏樣品,並在SPC、頂發射等技術的研發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成為5.5代AMOLED大規模生產線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在生物醫藥研究領域,工研院于2009年依托北京大學的相關技術設立了小核酸生物技術研究所。該研究所聘任國內小核酸領域的領軍人物、我國第一個小核酸方向的863重點項目主持人、北京大學梁子才教授擔任所長。該所按照一個領軍人才、創建一個企業、依托一個研發平台、吸引整個小核酸產業鏈上的研發團隊和專業公司,“無中生有”組成一條完整的小核酸產業鏈的模式來運行。已成功引進20多個企業和項目,2012年成功完成了“基于microRNA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技術”從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到小核酸研究所的國際轉移。
在人工智能領域,工研院智能機器人工程研究所聘請德國漢堡大學終身教授張建偉任所長。張建偉教授多年擔任歐盟未來與新興技術、德國科學基金會、香港信息技術與自動化領域的科研項目評審專家,任歐洲空中客車、德國大眾汽車、巴斯勒視覺等多家著名企業的技術顧問,2009年入選江蘇省、蘇州市及昆山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研究所自成立以來,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教授等十余名國內外機器人專家擔任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建立了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及關鍵技術模塊等研發中心;2009年以來,在機器人技術領域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00多項,已有多項研究成果成功進入企業產業化。
在加大對研究所投入的同時,工研院也非常注重研究所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工作,專門設立了工研院技術轉移中心這一業務機構,為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如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以工研院顯示技術中心形成的技術和專利為支撐,建成了總投資數十億元的5.5代線AMOLED產業化項目。又如,根據智能機器人工程研究所幾年來形成的技術與專利的積累,工研院挑選了多項智能機器人研究所的專利技術,采用技術授權或合作研發的方式,與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
二、堅持協同創新,走以產學研平台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轉移之路
堅持協同創新,以產學研平台服務昆山產業的轉型升級,是工研院服務昆山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昆山地處中國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然而卻缺少一個在創新體系建設中重要的創新環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此,工研院與國內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積極合作,以校地合作模式先後建立6個產學研合作平台,大大延伸和拓展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昆山產業對接的通道。這些產學研平台緊緊抓住昆山產業升級的需求,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資源,持續不斷地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通過合作研發、專利(技術)授權、成立創新公司等技術轉移方式在昆山進行產業化。
2011年4月,與南京大學合作在昆建立了南京大學昆山創新研究院。該院緊密結合昆山的產業特色和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應用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培育和發展創新型科技企業。同時,還構築了“三站”“一院”“兩基地”的人才高地格局,即院士工作站、千人計劃工作站、南京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生昆山工作站、南京大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基地及南京大學學生創業就業基地,為昆山的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研究院研究成果——燃料電池和離網式風光互補電源已成功轉移到昆山桑萊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批量生產與銷售。
2011年10月,依托清華大學台灣事務研究所的資源成立了昆山產業創新研究院。著重研究國際產業發展趨勢,關注前瞻性、實用型新技術的發展動態,推動昆山與世界產業進一步餃接;關注ECFA後兩岸經濟關系總體形勢,研究兩岸產業發展新趨勢、昆台產業合作面臨的新挑戰和機遇,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研究昆山產業的特性,促進昆台資源整合、產業創新、企業升級、結構優化和科學布局。使昆山逐步成為海峽兩岸產業合作格局中重要的創新基地,繼續保持在海峽兩岸經濟關系中的獨特優勢和引領作用。
2012年8月,與浙江大學合作在昆建立了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重點圍繞“十二五”新興戰略產業規劃和昆山現有的電子信息和現代裝備制造兩大支柱產業,建設成立專用功率集成電路芯片、先進電子專用設備、現代光電精密儀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裝備、高端制造信息化等六個研發中心,成立一批產業化公司致力于優秀創新成果產業化,吸引浙江大學一批杰出人才在昆創新創業,服務地方經濟。
這些產學研平台的相繼建立,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難,而企業卻得不到具有市場價值和科技價值的新技術、新項目的雙向難題。並結合政府的產業政策引導作用,積極引入科技金融服務,打通了政策、技術、需求、市場、金融等各個技術轉移環節,高效地開展技術轉移服務,助推昆山產業升級。通過廣泛聯合,形成了一個“政產學研金介”協同創新的濃厚氛圍。
三、堅持開放創新,走以國際化、網絡化引領的技術轉移之路
堅持開放創新,走以國際化、網絡化引領昆山技術轉移之路是工研院始終堅持的技術轉移工作方向。技術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往往會通過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被賦予成為一定的無形資產,而技術轉移的過程,也就是這種特殊商品被授權應用的過程。企業在進行技術轉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與知識產權法律、專業技術及市場方向等問題。工研院通過與國際著名大學、研發機構及技術轉移機構合作,積極引入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和國際先進技術,為昆山的創新體系建設服務。2012年底,工研院與德國史太白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合作,在昆合作成立了“昆山史太白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這是德國史太白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個技術轉移機構。通過這樣的合作,工研院既引入了高端國際技術轉移人才服務于本地科技創新工作,還通過合作引入了國際高端產業技術,直接提升了昆山本地產業水平。
技術轉移網絡化則是開展技術轉移工作的另一條必由之路。工研院通過多年努力,逐步編織成了兩張技術轉移網絡︰一張網是聯接昆山各個區鎮及特色產業基地的內網,覆蓋了三個開發區和八個鎮十多個特色產業基地,通過它,可以迅速、清晰地掌握區內企業的技術需求。另一張網是為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及金融機構開展技術轉移合作而打造的外網,通過它,可以為昆山的技術轉移工作提供技術項目儲備及創新資源儲備。
通過引進熟悉科技產業的高端人才組建技術轉移中心,這兩年,工研院在產業孵化、技術轉移、技術服務、對接產業基地、國際技術轉移合作上取得重點突破,在昆山產業較為發達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傳感器研發等領域已經實施的技術轉移項目達30多項,集聚了一批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其中,院士4位,“千人計劃”專家5位,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3位,長江學者3位,江蘇省科技創新團隊1個,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27位,不乏既懂技術又富有企業管理經驗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
四、堅持內涵發展,走以強化可持續發展和增值服務能力的生態技術轉移之路
通過四年的辛勤耕耘,工研院形成了以研究院所自主創新為主體,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的產學研服務平台,配以完善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逐步打造出了一個專業化、國際化、網絡化的技術轉移體系。在此過程中,工研院尤其注重以技術轉移專業增值服務來助推創新發展。除了陸續建成的創新孵化大樓為企業提供適宜的物理發展空間、4幢高標準的人才公寓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等硬件服務外,工研院還著力打造了一個以提供增值服務為特色的軟服務體系。這一服務體系涵蓋了政策支持、科技金融、科技商務、知識產權等內容。
正在逐漸完善的工研院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台,是一個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專業知識產權服務的公共服務機構,企業有關知識產權咨詢、知識產權申報、政府相關資助等事項,都可以交給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台來處理。初步建成的工研院醫療器械專業孵化器,為入駐其內的醫療器械創業孵化公司提供醫療器械產品報證、申請地方資金資助、市場營銷服務、項目申報以及相對一致的市場方向等共性服務,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成本。
通過提供技術轉移服務,尤其是技術轉移增值服務來獲得技術轉移工作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技術轉移的道路,是工研院始終堅持的技術轉移工作方向。
五、 願景
2012年,昆山工研院被科技部授予第四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稱號,成為開展技術轉移專業服務的國家級創新服務機構。這既是對過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提出的更高要求。
未來的昆山工研院,將根據昆山創新工作的總體部署,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體制機制突破為動力,以集聚創新資源為重點,以提升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關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技術轉移之路,持續推進昆山高端產業集聚和現代化進程。 |